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吴梓梁教授

   时间:2024-07-08   点击数:


中国共产党党员、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广州医科大学有突出贡献的荣誉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儿科主任吴梓梁教授,因病于2024年7月4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吴梓梁,男,江西鄱阳人,出生于1932年。195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1964年中山医学院儿科研究生毕业,1982—198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担任客座副教授。曾历任中山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

吴梓梁教授是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名誉副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通讯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委、广东省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厅市级医学科技进步奖20余项,主编及参编教科书、参考书17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1985年获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8年获广州市人事局记大功一次;1989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教师;1991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荣获国务院首批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优秀专家学者”等称号;1993年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1995年获得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推动我市科技进步”的重奖;2012年获全国首届优秀儿科、儿保医师爱心圆梦公益行动“感动未来”奖,成为我省获此殊荣的两名专家之一。

吴梓梁教授悬壶济世六十余载,一生奉献于儿科事业。他孜孜不倦,精勤耕耘,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在儿童白血病、儿童疑难危重症疾病、急性传染性疾病的诊治与神经母细胞瘤标志物、红细胞酶病的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研究领域中,取得硕果累累,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公认。吴梓梁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华南地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主要是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所致;首先建立同步电泳的方法同时检测G6PPD缺乏与地中海贫血;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第八个红细胞酶的简易筛选法,成为继美国六个、意大利一个,之后的全球第八个简易红细胞酶测定国之一,以及建立了4种常见酶缺乏的试剂盒,并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对新生儿G6PD缺乏所致的同族性自身免疫性黄疸,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其成果获得1997年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美国工作期间,吴教授首先发现神经母细胞瘤的标记物神经节苷酯GD2,此成果首次发表在1985年《柳叶刀》杂志上,目前在国际上,还在利用这种标记物对神经母细胞瘤进行特异性的诊断及靶向治疗,此成果获得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吴教授首先建立小剂量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提升治疗效果;首先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应用“经济方案”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协作研究,从而使经济困难的患儿也能获得治疗的机会;在国际上首先应用超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小儿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为小儿白血病的治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成果被美英等国的顶尖杂志收录并发表。

1986年,根据广州医学院与美国波士顿塔夫斯大学医学中心的互派计划,学院第一次接受美国大学派来的博士后Alvarno Galindo来科做博士后课题,由吴梓梁教授指导其工作。

为了将毕生的医学经验和治学理念流传给后辈,吴教授在儿科学著作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80年主编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我囯医学界第一本专题参考书《新生儿黄疸》,荣获广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吴教授带领儿科团队及全国60多位儿科专家出版了270多万字的巨著《实用临床儿科学》,成为我国第一部儿内科专用的大型参考书;2003年,72岁的吴教授更是废寝忘食地主编另一部499万字的巨著《小儿内科学》,共57所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参与,著写疾病2671种,荣获“国家优秀图书奖”;即使在九旬高龄,吴教授仍忘我地夜以继日地编撰出版《新编儿童急性白血病药物治疗学》,造福白血病患儿!

六十年勤耕不息,杏林琢玉累累硕果!吴梓梁教授一生悬壶济世践行医者仁心,他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他的精神与智慧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我们深切地缅怀吴梓梁教授。

吴梓梁教授千古!



部分文字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吴郁葱



办公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195号广州医科大学  联系电话:81340096  81340056

手机版